發表文章

精選文章

蚯蚓為什麼要在大雨過後爬出地表?

圖片
  很多人都看過在連續大雨後的清晨有許多蚯蚓奄奄一息的在地表蠕動爬行能力大減的樣子,且有部分個體已經死亡,在台灣有許多種類的蚯蚓例如: Amynthas gracilis , Amynthas aspergillum , Amynthas robustus 和 Metaphire schmardae 都有這樣的現象,在歐美最常在大雨後爬出地表的蚯蚓是 Lumbricus terrestris ,這樣的現象在達爾文的書中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u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 with observation of their habits有很生動的描述,也讓人好奇的想問:蚯蚓為什麼要在雨後的清晨爬出來?為什麼牠們會死在地表上? 達爾文認為蚯蚓體內有寄生蟲寄生,大雨使其健康狀況不良並改變行為,因此在大雨後爬出地表,但根據個人長年觀察結果,發現並非所有爬出地表的蚯蚓都有被寄生蟲(孢子蟲)感染,且這些被感染的蚯蚓,仍可在實驗室中繼續飼養而無異狀,因此大雨過後蚯蚓爬出地表的原因應與寄生蟲感染無直接關係。有些學者則認為下雨後的蚯蚓爬出地表與遷移或交配有關,較濕潤的環境有助於牠們遷徙或交配,但在個人的觀察中,蚯蚓白天生活於土壤中,晚上才,會接近地表活動,不論是覓食、排遺或交配,大多僅露出身體的一部份,很少整隻爬出來活動,但是下過大雨後的清晨,爬出的蚯蚓通常都是整隻個體,且也從未在這樣的情況下看到蚯蚓進行交配。而日本的學者Lankester (1921) 則認為蚯蚓在水中會溺死因此為了生存而爬出,但另一位日本學者 Nagano (1934) 進行實驗發現蚯蚓可以在水中生活一段時間,因此他不認為蚯蚓爬出地表的原因是避免溺死,而是與水中溶氧缺少及二氧化碳的增加有關,但他的實驗中並未直接證明蚯蚓會因為水中溶氧而爬出地表,同時也無法說明為何蚯蚓只在下過大雨後的”清晨”爬出。因此雖然看似簡單的現象卻一直沒有一個定論,但可以知道或許與蚯蚓的代謝耗氧有關,陸生蚯蚓沒有特化的呼吸器官,氧氣是藉由潮濕的角質層及表皮滲透進入微血管網中,由於氣體必須先溶於水中才能進行呼吸作用,因此蚯蚓的背孔會分泌黏液保持體表的濕潤。當氧氣擴散進入血管後,主要靠蚯蚓血紅素(hemoglobin)負責攜帶氧分子,血紅素與氧的親和力很大,可...

楊葛格的上課日記

昨天楊葛格在睡覺之前突然跑來問我數學的問題,他說老師在教除法,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然後他明明小三就學過了,但是居然忘記了,就一直卡住到底要怎麼除,覺得很懊惱,然後同學們看老師解釋的時候都傻眼了,覺得好難,所以要我在家先教他,幫他回憶起來怎麼算,我花了大概10分鐘告訴他怎麼算之後,他就記起來了,然後很開心的說,希望今天老師數學還是教除法,這樣他就可以算給同學看,一整個滿滿的成就感。另外他們用中文課上科學,老師在教水和物質的三態,楊葛格說這個他也知道,還跟老師說除了三態,還有超氣態,超液態之類的,老師就說好,那你來當小老師幫我一起教同學,我問他那裏知道這一些,他說我買的書或未來少年有介紹過(我其實沒每本看),所以他知道,所以他也覺得在中文課時上課也很開心,突然覺得,就算他不太懂英文,但是老師給予強大支持後,他還是可以開心上學,當然功課少和他已經學過所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一大主因,但我想如果他能持續這樣,那就會有好的正向回饋~ PS. 晚上睡前做禱告還特別提到明天上學希望老師出題的時候他都會~ #學多少都沒有學的開心重要 #連我教他台灣小四的數學他都願意接受

如何挑選適合孩子的生態課程或營隊

圖片
近年來隨著各地生態旅遊的熱門及桐花祭,賞螢火蟲及暑假的到來,很多家有幼童或是國小生的家長都開始忙著幫孩子挑選生態課程或是營隊,不論是參加週期性的生態課程或是一次性的生態營隊或是生態旅遊,幾乎都是瞬間額滿,但是可以看到這兩天的新聞才剛出現: 賞螢人沒公德心 雲林2地停辦 (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71372 ),內文指出 ”嘉義縣某國小包車帶學童到華山賞螢,吳登立說,學校願意帶孩子走出戶外值得肯定,但卻有好幾名學童提著寵物箱來捉螢火蟲,小志工和他上前勸阻,學生竟說是老師叫他們捉,雖成功說服放掉,但螢火蟲已奄奄一息。去年還有大學生揪團騎機車上山賞螢,因懶得走路,竟直接騎機車、開車要硬闖賞螢區,志工好言相勸,還遭嗆聲「無法可管」。”此外新聞中也指出螢火蟲因為人為干擾導致數量已經減少。 從文中可以看到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原本具有美意的生態旅遊或課程,希望藉由這些戶外的接觸加深孩子對環境及生物保育的觀念已經被曲解為到此一遊或是非得抓動物回去的破壞狀態,因此我們要問的是,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會以生態保育之名行生態破壞之實?我想可以由幾個部分來討論及建議 1. 課程或營隊講師有受過相關課程訓練嗎?還是他們是帶著旅客趴趴走的民宿主人?或是未受過訓練的旅遊業者?或是很有動力出去尋找珍奇異獸奇花異草的一般人士?這裡並不是說這些人一定會造成生物的傷害或是環境破壞,但我確實耳聞部分民宿(甚至大旅館)以這樣的套裝行程吸引的家庭旅客,因此稀奇好玩變成最重要的目的,如果去賞鯨一定要看到鯨豚,如果賞螢一定要看到螢火蟲,如果賞鳥,甚至丟石頭把鳥嚇出來,就算是講師很有概念的要求遊客遵守相關的規定,也可能因為人數過多直接造成生物的壓力。而如果找到的講師是喜歡珍奇異獸,強調一定要搜尋捕捉,那麼不用說,一定是讓生物和環境直接受到嚴重的干擾及壓力。但是家長一定會問,我無法確認到底哪些講師是個好講師啊?那麼我會建議先詢問講師或旅行社是否有相關科系背景,例如:生科系,森林系,昆蟲系,自然資源系或是海資系等等,如果他們是相關科系畢業通常都較具有重視自然保育的觀念,如果他沒有相關背景,那麼可以問問他是否具有”環境教育人員證書”,這是由環保署環境教育法規下所認證的環境教育人員,他們必須研習一定時數的課程或從事相關的工作才能得到認證,同時也會受到法規的...

撰寫生命科學相關學術文章的歷程和感想

圖片
  http://en.wikipedia.org/wiki/Scientific_journal#mediaviewer/File:Nature_cover,_November_4,_1869.jpg   最近一兩年在研究工作上的重心有很大一部分都放在文章的撰寫上, 寫科學文章重要嗎?功利的說,在大學教師為了升等,博士後研究為了找份工作,研究生為了畢業,寫科學文章當然重要,但扣除這部分外,科學學術論文的發表我覺得最重要的在於對這些科學發現和新知負有傳達和公佈的責任,總不能拿了那麼多贊助的經費卻沒有公開發表,讓一般人認為學術研究就是在做些與社會脫節的事情,此外,我不認為認真執行的研究因為沒有商業或利用價值,因此就不需公開發表了,或許,我從這個面向去探討而發表的文章看似離實用面很遙遠,但藉由發表可以引起其他人另一面向的興趣和研究,進而產生許多眼前看不到的價值。之前, 我去參加了兩次華樂絲的英文學術文章編修課程,覺得他的介紹中雖然有些真的是為了寫出可以被出版社接受的科學文章,所以會有八股文或匠氣的感覺,但總體來說,對於我在英文文章寫作上是有幫助的,例如:一些英文字彙和文法的錯誤一定要避免,如何組織一個完整的文章架構等等,不過學習速度最快收穫最多還是在於親身撰寫,然後和老闆討論修改,以及投稿後,reviewer的回饋和意見的收穫最多。 我在當研究生的年代,一直覺得一個研究中,實驗的設計和完成是最重要的事,沒有產出結果要怎麼寫報告和論文?所以大部分的訓練都在學習如何設計實驗,如何增進實驗技術做出漂亮的結果,如何從別人的文獻中找出可能失敗的原因,所以我看參考文獻大部分看的地方是前言-瞭解別人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方法-瞭解別人用那些方法探索尋找的問題,結果-看這些結果符不符合提出的假設,然後討論-就隨便看看了!怎麼說叫做隨便看看?最大的差異在於那時候我分不清什麼是結論,什麼是推論?什麼叫做又把結果在討論中寫一次,但沒討論到重點… 我寫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幫我改論文時,他說我改你的前言方法結果都不需要花太多力氣,敘述和條列都算完整,只需要小小修改,但討論我改的好辛苦,你把前言又重複一次,在討論中又描述了結果,和別人的研究作比較時又連接太遠沒有邏輯,結果的結論和你引伸的推論通通混在一起搞不清楚。我那時候好傷心,我覺得我寫的很清楚呀…怎麼會被老師批的一無是...

科普寫作研習後感~

上星期去聽科普寫作的研習課程,演講的老師們不約而同地提到台灣的媒體很少很少科普文,有些科學新聞,但這些科學新聞又充滿了聳動和沒有關聯的標題及因果關係不明的內文(我覺得通常和吃補,減肥,壯陽,美白這類有關),然後還有一大堆不知來源出去的網路謠言,讓一般民眾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信以為真,科學人的張副總編說到了一個關鍵就是一般媒體為了衝點閱率,所以會在標題上大作文章,如果觀看內文的話,或許又不是那麼嚴重,此外,媒體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明明學者們講A可能造成B,B可能造成C,這中間的原因可能是D引起的,寫到報紙或是新聞內的時候變成A造成D,有沒有差這麼多呀? 不過以前我們真的就遇過,921地震後有陣子一直有大量蚯蚓爬出,記者就是硬要從你口中套出蚯蚓會爬出來和地震有關,但明明我們就沒這樣說,她還是給你這樣寫這樣講 (TVBS我會一直記得你)~ 造成這樣的原因,一個可能是記者的背景知識不足,所以搞不清楚,另一個原因是這樣就沒有看頭了,要A造成D才能有聳動的新聞性,但這樣卻是傳達了錯誤的資訊,可是一般民眾分的出來嗎?其實很難,一篇新聞90%都是事實,但是最關鍵10%去闡述因果關係的部份卻是記者自己腦補,但是民眾看到又是外電消息,又是期刊報導,是不是就會信以為真了呢?答案就是會...還很相信 這次的研習營我發現學生很多,但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真的動筆寫過,有個高一小妹妹問了一個我覺得可愛卻又無奈的問題:老師你們都說網路上很多謠言或不對的新聞,可是我要怎麼分辨?其實我聽到的時候會覺得很無奈,如果她對這些都沒有sense的話,那真的要寫科普文章的話會很嚇人的~還有一位國小老師一直問講課老師們說怎麼讓小學孩子也可以來寫科普,與會老師建議孩子先從閱讀和紀錄著手,畢竟科普文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背景,不過那位國小老師好像聽不懂意思 所以我突然覺得我們好需要作文賞析或解析這種課程,很多高中生參加可能是因為覺得和作文有關,所以想來聽,但我想不管是不是科普文章,我們有好多人真的缺乏賞析或解析的能力,因為無法解析文中的因果關係和辨別真偽,無法弄懂A和B的現象一起出現不一定代表就是"A造成B"或是"B造成A",所以我們不只沒有科學素養,我們連一般的文字描述都會誤會或搞不懂... 我們的身邊可能都有一些如這高中生一樣的疑惑的親朋好友們,資訊很多,但分不清那些資訊才是對...

哥哥畢業了!

  上星期六是我家哥哥的畢業典禮,也是他們幼兒園的第四十屆 (實在太厲害了,比我的年紀還大),看到我家哥哥可以很大方的上台表現,再回想到他3歲多去上屏科大的幼兒園時,每天都要十八相送,期末的遊藝會就是抱著我哭,完全不上台(那時我剛生完小可,其實也沒啥力氣抱他),就覺得孩子真的一轉眼就長大了,雖然有時會碎碎唸他太好動,和弟弟吵架,容易生氣,但其實知道他也一直在成長,如果是關鍵場合也能有適宜的表現 當天晚上是幼兒園畢業家長和老師們的聚餐,我家哥哥看到一個較晚來的同學,還帶著他去拿食物,他們的律動老師還特別跑來找我們說我家哥哥真的很棒,會帶著同學拿食物,幫他拿東西,說話輕聲細語,他們的帶班老師之前寫聯絡簿都是希望他的情緒管理可以好一點,中班時還建議我們帶孩子去做評估,我們從來不擔心他的智能表現,只擔心他的社交能力,不用到長袖善舞只要能適當表達情緒就好,畢業典禮的時候,帶班老師一直跟我們說他這半年的表現真的進步很多,一直說"真的長大了",所以我家哥哥準備進入小學了,又要換新環境了,希望他未來也可以開開心心的努力學習!

尋找個人特質就像尋找niche!

楊先生在學校當職涯諮商老師有幾年的時間,去年應學校的要求去上了CPAS的職涯分析課程,其實我覺得它是很商業化的產物,是由日本的一位心理博士開發出來類似性向測驗和自我評估的測驗方式,與career雜誌應該是關係企業而引進的一套測試方法,有其商業的導向,但卻也效果不錯的可以評估一個人的性向和特質,因此目前有很多大企業會拿來作面試員工的工具,而很多大學為了學生未來就業也開始引進這套系統讓學生可以測試和諮商,教育部其實也有一套諮商測試的工具,但效果不佳,評估後都是學生有興趣做餐飲業,以後可以去開咖啡店XD~~於是楊先生的學校也開始引進CPAS讓老師學生試用,不過開始使用就需要種子教師,所以他就被學校送去上CPAS分析的種子教師課程(聽說要好幾萬啊啊~),然後楊先生上了課之後,跟我分享了很多內容,有些我真的覺得果然業界腦袋和學界腦袋是有很大的鴻溝,如果我們沒搞清楚業界思維,還真難訓練出他們要的人才,但反過來,我又會想,大學教育是為了幫業界訓練人才嗎?那他們就閒閒等我們訓練人還挑三揀四嗎?還是我們應該培養出能獨立思考,快速學習,願意嘗試的人,讓他們可以有很強的彈性和適應力去應付各種工作?所以還真的是有很大的鴻溝... 另外,楊先生還分享了一個在台灣很嚴重的問題...我覺得和現在的教育息息相關,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或學生他有某一專才的天賦和興趣,那我們會怎麼培養?如果他的數學可以考90分,但國文只有30分,我們的做法是讓他去補習國文想辦法拉到70分,但是他胃口全失,痛苦學習,結果數學也變成70分,之後考上一個普通的大學和系所,還是讓他繼續快樂及擁有天賦般的學數學的到達100分,但國文普通學習應付的只有40分?當然他可能上的大學也不怎麼樣,但他可以很快樂的學習 很掙扎對不對...至少楊先生問我的時候我很掙扎,如果我家小孩將來某些科目真的考30分,那我還真的直覺就是那部份一定要加強,完全忘記他可能很棒很厲害的部份,應該投其所好的讓他發展那個部份 (而且學習有正向迴圈,如果他在某個部分得到成就,是有可能幫助他提升意願去加強不足的那個部分),而台灣可能有超過一半的家長看到的不是他孩子擁有天賦的那一面而是他不足的那一面,會想盡辦法要孩子去補足那不夠的部分,我們總是想著要他們什麼都會,卻忘了樣樣通樣樣鬆,然後所有孩子都變得沒有特色,一樣都會畫畫,彈鋼琴拉小提琴,補英文學數學,當志工,但...

生日後感

謝謝大家的生日祝福,如果我沒回覆到可能是漏掉了,不要太在意呀,我絕對不是故意的! 楊先生為了升等資料已經3天住實驗室,我以為他今天還要繼續奮戰,沒想到他還記得我的生日,今天還特地回來陪我們吃飯,現在真的覺得幸福生活就是反璞歸真,前幾年會因為求職的事反覆頭痛沮喪,今年不知為何換了一個心態,享受研究後的恍然大悟和追根究底的成果,利用任何機會與人分享才令人開心,自我的成就不要建立在等機會上,所以我的未來目標就是保持單純對研究的熱情和努力展現這些成果,空餘時間可以把我和楊先生的家譜,家庭歷史和孩子的生活記錄下來,甚至可以將我的專業領域寫成科普文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也都可以在看似苦悶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