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選適合孩子的生態課程或營隊

DSC_2185_谷關芳苑

近年來隨著各地生態旅遊的熱門及桐花祭,賞螢火蟲及暑假的到來,很多家有幼童或是國小生的家長都開始忙著幫孩子挑選生態課程或是營隊,不論是參加週期性的生態課程或是一次性的生態營隊或是生態旅遊,幾乎都是瞬間額滿,但是可以看到這兩天的新聞才剛出現: 賞螢人沒公德心 雲林2地停辦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71372),內文指出
”嘉義縣某國小包車帶學童到華山賞螢,吳登立說,學校願意帶孩子走出戶外值得肯定,但卻有好幾名學童提著寵物箱來捉螢火蟲,小志工和他上前勸阻,學生竟說是老師叫他們捉,雖成功說服放掉,但螢火蟲已奄奄一息。去年還有大學生揪團騎機車上山賞螢,因懶得走路,竟直接騎機車、開車要硬闖賞螢區,志工好言相勸,還遭嗆聲「無法可管」。”此外新聞中也指出螢火蟲因為人為干擾導致數量已經減少。

從文中可以看到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原本具有美意的生態旅遊或課程,希望藉由這些戶外的接觸加深孩子對環境及生物保育的觀念已經被曲解為到此一遊或是非得抓動物回去的破壞狀態,因此我們要問的是,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會以生態保育之名行生態破壞之實?我想可以由幾個部分來討論及建議

1. 課程或營隊講師有受過相關課程訓練嗎?還是他們是帶著旅客趴趴走的民宿主人?或是未受過訓練的旅遊業者?或是很有動力出去尋找珍奇異獸奇花異草的一般人士?這裡並不是說這些人一定會造成生物的傷害或是環境破壞,但我確實耳聞部分民宿(甚至大旅館)以這樣的套裝行程吸引的家庭旅客,因此稀奇好玩變成最重要的目的,如果去賞鯨一定要看到鯨豚,如果賞螢一定要看到螢火蟲,如果賞鳥,甚至丟石頭把鳥嚇出來,就算是講師很有概念的要求遊客遵守相關的規定,也可能因為人數過多直接造成生物的壓力。而如果找到的講師是喜歡珍奇異獸,強調一定要搜尋捕捉,那麼不用說,一定是讓生物和環境直接受到嚴重的干擾及壓力。但是家長一定會問,我無法確認到底哪些講師是個好講師啊?那麼我會建議先詢問講師或旅行社是否有相關科系背景,例如:生科系,森林系,昆蟲系,自然資源系或是海資系等等,如果他們是相關科系畢業通常都較具有重視自然保育的觀念,如果他沒有相關背景,那麼可以問問他是否具有”環境教育人員證書”,這是由環保署環境教育法規下所認證的環境教育人員,他們必須研習一定時數的課程或從事相關的工作才能得到認證,同時也會受到法規的限制,一旦違規就會被取消資格,這類的講師應該是最有保障的教育人員了,不過目前看來普及率尚不高,但我想,只要消費大眾持續要求要有這樣的師資來帶領,一定可以讓想從事這行業的講師去取得資格。

2. 我們該怎麼選擇團隊?同樣的,環保署也有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認證,可以再下列網址查到: https://eecs.epa.gov.tw/front/_cert/place_qry.aspx,可以看出這些地點都是較具規模同時也較不以珍奇鬥艷來吸引遊客,而是強調保育教育的單位,因此選擇這些團體所舉辦的營隊也相對較有保障。此外,現在開始有一些原本從事生態研究的人開始有志於正確的科普教育及育樂,因此有相關的協會或是旅行公司,多諮詢他們,多提一些問題,多問問他們的理念可以讓家長在選擇時多一些概念。

3. 請不要用價錢決定到底好不好,或是因為削價競爭而選擇不佳的講師或團隊,一個生態相關講師的養成並不容易,就算他的受眾是小朋友,他仍需要對主題有足夠認識及轉化為對小朋友能吸收的語言,這些都是智慧的結晶,請不要覺得就是帶小孩出去走走怎麼收這麼貴?他可能需要事先去探勘地點,尋找合適的講題,顧及保育教育的部分和評估可以帶領的人數等等,所以如果加上這些東西大家覺得價錢可能和走馬看花的旅行團一樣嗎?我還是建議多和這些講師聊一聊,多了解他的理念,家長和孩子需要多一些對生命的體會,不要因為出去沒看到希望看到的生物就失望。

4. 再來,我想分享一個觀念,記住很多動植物的名字重要嗎?每次出門可以如數家珍的說著這是什麼蝶?什麼蟲?什麼蜥蜴?什麼青蛙?重要嗎?我想可以很重要也可以不重要,有些孩子的指物記名很厲害,他可以看一次就記得這是什麼生物,認識這些生物對他來說會很有趣很有成就感,他回去會想翻圖鑑,那麼記住很多名字對他是重要的,因為辨識這些動植物是引發了他的好奇心;但有些孩子看過就忘記,也沒特別記起來,但他可能對風聲很敏銳,對地形觀察很仔細,對一種昆蟲的行為描述的很詳細,那麼記住這些名字就沒那麼重要,所以帶領孩子去上生態課程或是生態旅遊到底想引導他們什麼?就去抓抓蟲,把牠們帶回家,結果不會養死光光這樣嗎?或是去海邊抓寄居蟹撿貝殼,結果踩死一堆陽隧足嗎?對自然的感覺應該從觀察開始,所以對孩子來說,生態導覽或課程中,最該重視的應該是引導他們觀察,接著讓他們感覺,想像,體會和描述,接著可以讓他們繪圖,筆記或是照相等等,我想推薦一本書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2122),或是作者的相關作品,可以讓爸媽上手來引導自己的孩子去做這些觀察。另外則是,這樣的課程中,觸摸動物是必要的嗎?我們都希望有身歷其境的感覺,但我想跟家長們宣導,每個人都覺得我只是摸他一下下,但很多人加起來的時候,對動物來說就是被摸很多下,所以該怎麼觸摸這些動物也要慎選,舉例來說:蚯蚓應該是很多教學會用到的動物,但其實感受到人的體溫時就不舒服,因為相對溫度太高了,兩爬動物也有類似的狀況,雙殼貝或棘皮動物相對是較可以接受觸摸的動物,但同樣也不能太粗暴,這些都是在教育孩子時可以提醒和注意的。

我相信爸爸媽媽都希望可以為孩子選擇適當的生態課程或旅行,希望這些分享可以做為父母的參考,也希望可以導正一些觀念,多鼓勵孩子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聽,鼓勵他們提出疑問,陪著他們尋找資料和紀錄才能讓一次又一次的課程或旅遊活化及深入。

相關連結

  • 環境教育認證申請系統,可以申請人員及場域認證,也可以查詢合格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https://eecs.epa.gov.tw/front/Default.aspx 
  • 照片為王功蚵藝文化協會舉辦之採蚵車體驗,他們也是合格的設施場所,我親自參與過覺得他們的環境教育作得相當不錯,如果可以省掉蚵仔食物的體驗會更好,不過可能很多人覺得吃吃喝喝才是旅遊,所以還是加入這個元素,希望未來的推廣教育可以讓台灣民眾有海洋文化而不是海鮮文化 http://www.ork.org.tw/travel_detail.asp?seq=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楊世寧會長對於聖餐聚會的Q&A

蚯蚓為什麼要在大雨過後爬出地表?

超級煩人的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