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個人特質就像尋找niche!

楊先生在學校當職涯諮商老師有幾年的時間,去年應學校的要求去上了CPAS的職涯分析課程,其實我覺得它是很商業化的產物,是由日本的一位心理博士開發出來類似性向測驗和自我評估的測驗方式,與career雜誌應該是關係企業而引進的一套測試方法,有其商業的導向,但卻也效果不錯的可以評估一個人的性向和特質,因此目前有很多大企業會拿來作面試員工的工具,而很多大學為了學生未來就業也開始引進這套系統讓學生可以測試和諮商,教育部其實也有一套諮商測試的工具,但效果不佳,評估後都是學生有興趣做餐飲業,以後可以去開咖啡店XD~~於是楊先生的學校也開始引進CPAS讓老師學生試用,不過開始使用就需要種子教師,所以他就被學校送去上CPAS分析的種子教師課程(聽說要好幾萬啊啊~),然後楊先生上了課之後,跟我分享了很多內容,有些我真的覺得果然業界腦袋和學界腦袋是有很大的鴻溝,如果我們沒搞清楚業界思維,還真難訓練出他們要的人才,但反過來,我又會想,大學教育是為了幫業界訓練人才嗎?那他們就閒閒等我們訓練人還挑三揀四嗎?還是我們應該培養出能獨立思考,快速學習,願意嘗試的人,讓他們可以有很強的彈性和適應力去應付各種工作?所以還真的是有很大的鴻溝...


另外,楊先生還分享了一個在台灣很嚴重的問題...我覺得和現在的教育息息相關,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或學生他有某一專才的天賦和興趣,那我們會怎麼培養?如果他的數學可以考90分,但國文只有30分,我們的做法是讓他去補習國文想辦法拉到70分,但是他胃口全失,痛苦學習,結果數學也變成70分,之後考上一個普通的大學和系所,還是讓他繼續快樂及擁有天賦般的學數學的到達100分,但國文普通學習應付的只有40分?當然他可能上的大學也不怎麼樣,但他可以很快樂的學習

很掙扎對不對...至少楊先生問我的時候我很掙扎,如果我家小孩將來某些科目真的考30分,那我還真的直覺就是那部份一定要加強,完全忘記他可能很棒很厲害的部份,應該投其所好的讓他發展那個部份 (而且學習有正向迴圈,如果他在某個部分得到成就,是有可能幫助他提升意願去加強不足的那個部分),而台灣可能有超過一半的家長看到的不是他孩子擁有天賦的那一面而是他不足的那一面,會想盡辦法要孩子去補足那不夠的部分,我們總是想著要他們什麼都會,卻忘了樣樣通樣樣鬆,然後所有孩子都變得沒有特色,一樣都會畫畫,彈鋼琴拉小提琴,補英文學數學,當志工,但就是"沒有特色"


CPAS的測驗就是找出個人的性格和能力,讓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缺點,讓自己去做適合自己長處的工作,當然有些人的性格和能力不一定不適合該項工作,但他還是很想做,那麼就要知道可能的困難和怎麼改進,楊先生說有個學生去諮商就提到他很喜歡超商的打工也想以這類型工作當作未來的職涯發展,但他就是和店長處不好,他不知道為什麼...結果作了CPAS後才發現,他的固執性很高,也因此會容易在與人相處上有摩擦,所以他也給了學生一些建議

我們的教改已經改很久了,當然大多數的人覺得是失敗的,我也覺得很多部份造成了更嚴重的文憑掛帥和階級複製,而另一部分卻又造成念了大學學非所用,或是浪費時間和人力卻沒有提升程度,但我也不覺得就全然沒有可提之處,至少多樣化的入學方式我真的覺得比只考一次來的好,教育部最重要的部份就是能研擬出方針是讓所有學子都有自己的特色,父母在很多時候要忍得住不要干涉孩子太多(現在還多一個不要干涉老師太多),能看出他的特質和優點,而不是用我們想的社經地位來左右他們的選擇~

簡單說就是說每個人都要有不同的niche呀!niche重疊當然競爭就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楊世寧會長對於聖餐聚會的Q&A

蚯蚓為什麼要在大雨過後爬出地表?

超級煩人的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