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寫作研習後感~
上星期去聽科普寫作的研習課程,演講的老師們不約而同地提到台灣的媒體很少很少科普文,有些科學新聞,但這些科學新聞又充滿了聳動和沒有關聯的標題及因果關係不明的內文(我覺得通常和吃補,減肥,壯陽,美白這類有關),然後還有一大堆不知來源出去的網路謠言,讓一般民眾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信以為真,科學人的張副總編說到了一個關鍵就是一般媒體為了衝點閱率,所以會在標題上大作文章,如果觀看內文的話,或許又不是那麼嚴重,此外,媒體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明明學者們講A可能造成B,B可能造成C,這中間的原因可能是D引起的,寫到報紙或是新聞內的時候變成A造成D,有沒有差這麼多呀? 不過以前我們真的就遇過,921地震後有陣子一直有大量蚯蚓爬出,記者就是硬要從你口中套出蚯蚓會爬出來和地震有關,但明明我們就沒這樣說,她還是給你這樣寫這樣講 (TVBS我會一直記得你)~
造成這樣的原因,一個可能是記者的背景知識不足,所以搞不清楚,另一個原因是這樣就沒有看頭了,要A造成D才能有聳動的新聞性,但這樣卻是傳達了錯誤的資訊,可是一般民眾分的出來嗎?其實很難,一篇新聞90%都是事實,但是最關鍵10%去闡述因果關係的部份卻是記者自己腦補,但是民眾看到又是外電消息,又是期刊報導,是不是就會信以為真了呢?答案就是會...還很相信
這次的研習營我發現學生很多,但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真的動筆寫過,有個高一小妹妹問了一個我覺得可愛卻又無奈的問題:老師你們都說網路上很多謠言或不對的新聞,可是我要怎麼分辨?其實我聽到的時候會覺得很無奈,如果她對這些都沒有sense的話,那真的要寫科普文章的話會很嚇人的~還有一位國小老師一直問講課老師們說怎麼讓小學孩子也可以來寫科普,與會老師建議孩子先從閱讀和紀錄著手,畢竟科普文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背景,不過那位國小老師好像聽不懂意思
所以我突然覺得我們好需要作文賞析或解析這種課程,很多高中生參加可能是因為覺得和作文有關,所以想來聽,但我想不管是不是科普文章,我們有好多人真的缺乏賞析或解析的能力,因為無法解析文中的因果關係和辨別真偽,無法弄懂A和B的現象一起出現不一定代表就是"A造成B"或是"B造成A",所以我們不只沒有科學素養,我們連一般的文字描述都會誤會或搞不懂...
我們的身邊可能都有一些如這高中生一樣的疑惑的親朋好友們,資訊很多,但分不清那些資訊才是對的,或是附帶了多少但書...我最親身感受的就是像"要不要讓孩子打疫苗","基改食物的眾多爭議","牛奶不健康","不用動也能減肥","水就是水,還分能量水,海洋深層水,奈米水"這一類的,有時候解釋到連打字都累了,想想,教育民眾正確的求知方式或許才是治本的方法,所以想給身邊的朋友們一些建議,當你看到一則聳動標題的新聞或是網路文章時,可以做一些事
1. 請用些關鍵字在搜尋引擎上搜尋,找找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2. 確定一下是否有署名及文章來源出去,如果是國外報導翻譯,而你的英文能力不錯,那就去原始網站看看原始文章,基本上沒有文章署名和來源出去的文章,我都抱持存疑態度,甚至直接按右上角關掉
3. 請拋開自己腦補想像的東西,例如:水就是水,沒有能量水這種東西,喝水喝再多都不會飽,(有人跟我說過能量水是含了大自然的精華~這真的是過度腦補了)
4. 讓自己對文章的品味可以更增加,這需要邏輯能力的訓練,簡單的開始就是不斷的問為什麼?真的嗎?不停的懷疑然後自己去找資料求知才能孕育自己的涵養
5. 多讀書...這真的沒有捷徑,找具公信力和嚴謹的書籍,那個新聞龍捲風和關鍵報告一定要少看,基本上我很推薦大家重新讀讀國中和高中的理化和生物課本,用這樣的知識配合自己不斷的懷疑就可以理解網路上許多錯誤文章的緣由了
我身邊還有很多科學人,大家覺得還有什麼辦法可以一起來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